营销知识

News

首页>营销知识>营销知识

打广告是一件不能讲理性的事

2018-11-12 16:06


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,看似理性的消费行为,其实大多都是充满感性的冲动消费——尤其当你第一次尝试购买某品牌产品的时候,你很可能只是想“试试看”,若产品体验不大坏,你可能也就一直购买使用下去了。



01 系统一与系统二


关于决策的理性与感性,前两年丹尼尔·卡尼曼(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)写的一本科普畅销书《思考,快与慢》中曾做过解释。




卡尼曼把人的思维模型分为两种类型:系统1和系统2:


简单来说,系统1就是通过感性和经验去决策,而系统2就是通过理性和思维分析去决策。


而生活中的大部分决策都是通过系统1进行的,因为它的决策速度足够快、效率足够高,但缺点是准确性不高;而只有少数事情是通过系统2进行的,因为它尽管正确性高,但决策速度太慢。


比方说,我们认为红色的桃子好吃,就是根据经验推测红色代表成熟,自然就是好吃的,整个决策的回路非常短,短到你都认为是种本能反应;但如果现在马上给你一个二元二次方程,你就无法使用系统1去寻找决策捷径,只能通过系统2的推理计算得出结果。



02 买房也是冲动


我们常常夸大了理性决策的地位,事实上,消费行为是本能与感性强力驱使的。





即使是对于买房这种家庭重大决策,依旧有很多的冲动消费。


按理说,一处省会城市的房产少说也价值上百万,若是有住房贷款,那就是今后几十年的事,即使是对于土豪来说,也是一件需要精细计算理性决策的事。


但事实上:许多人第一次来售楼处看楼便直接认筹了,而其中首置(第一次买房)的小年轻还不少。


对于首次置业的小年轻来说,其实不少都是冲动消费,对这类群体而言,样板房是否布置得精美、楼盘外立面是否好看、宣传物料是否有质感、甚至售楼部的装修是否高大上、楼盘名字是否好听都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决策行为。


而对于首改(首次改善型买房)、再改(非首次改善型买房)都会更加关注楼盘地段、户型质量、周边配套等因素,因为他们不是第一次置业了,所以再次决策时就会更加理性。


对于多数营销推广人员而言,很难去改变用户理性决策的对比参数,比如产品的各种硬性指标、性能等,我们需要做的不是以理服人,而是以情动人。


03 讲共情


只有用户在多个品牌比较的时候,理性决策才可能出场,但由于没有哪两个品牌产品间只存在单一变量,因此,完全的理性决策也是不存在的。




而广告的作用就是沟通与说服,其中的技巧就是,如果你的产品没有压倒性的产品亮点或性能优势,那么广告的主要方式应该是寻找共鸣,其逻辑性应该是退居其次的。


优秀的广告,事实上都是经不起逻辑推敲的。


因为重要的创意方法就是类比,但如果完全从理性上看,正真能类比某一产品的东西,只有它本身,那你的广告就变成说明书了。


来看一下所谓的广告语万能公式“XXX,就选XXX”,这是个如果你不知道怎么写广告语就可以直接套用糊弄老板的公式,但它其实非常有效,适合用来品牌占位。


比如说知名的“送礼就送脑白金”、“怕上火就喝王老吉”之类的,这类广告语能让用户减少许多逻辑思考的难度,能有效突出产品利益点,但并没有告诉用户为什么。


若我们仔细推敲每天接触到的广告(虽然几乎没人这么做),会发现几乎所有广告都是“无脑”的。


04 用户本位


广告内容淡化逻辑上的推演,强化品牌与用户的共情,这可以看成是一种“用户本位”的思路。




若品牌方对比用户决策的理性指标,那其实就是在展示产品参数,说的是“我有什么”;而品牌方讲述用户决策的感性指标,那其实是在展示用户的需求满足,其实就是在说


“你要什么”。


这种“用户本位”的思路无论在广告语还是商详页面中都具有指导作用。比如说“怕上火”就比“有效降火”用词要好得多,看上去意思似乎差不多,但若我们补足这两个短


语的省略部分就会发现用户思维的差异。


“怕上火”其实完整来说是“(你)怕上火”,而“有效降火”其实完整看是“(该品牌产品能)有效降火”,前者是以用户为视角,而后者则以品牌本身为出发点。


05 总结


并不是说所有广告说服手法都应该是“无逻辑”的,只是说理性判断在消费决策(尤其是首次消费行为)中并没有你想得那么关键,不信你可以回忆一下自己的消费行为。


就如同看剧一样:明明许多剧情是有逻辑硬伤的,但依旧许多人乐此不疲。


从这个角度上看,广告其实是门沟通的艺术。





上一篇:一秒推-做好“企业定位”这四点,才能做好营销

下一篇:掌握碎片化营销,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你就赢了

联系我们